“我们的工作坊一开始就是奔着公众化去的”( 四 )

有哪些事非得用“工作坊”来干?

温俊卿是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也是平遥国际工作坊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从2008年开始,她一直从事平遥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工作坊的初衷就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公众化。我们不能再等了。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公共财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去保护。我们的工作坊一开始就是奔着公众化去的。”

真正能够达到公众参与的目标,并不容易;但每次“工作坊”也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北京大学今年的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招收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还包括几名来华留学生。当这些学员进入平遥县城旁边的东、西戈村进行调研访谈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听不懂当地村民讲话。

恰好,工作坊学员冀晓丽是平遥本地的高中历史老师。她找到刚高考完的弟弟冀林洲过来帮大家做“翻译”。可是只有两个“方言翻译官”明显不够用,于是,冀林洲又联系了自己的6个同学一起加入了工作坊。张剑葳老师觉得这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特别兴奋的是,工作坊能带动当地的年轻人。他们觉得工作坊在做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意义,所以他们都是自愿、无偿地积极参与进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