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作坊一开始就是奔着公众化去的”( 三 )

“‘工作坊’并不是一个新词汇,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这是一种很具创新性的形式。”曾经发起“大运河淮安段综合研究训练工作坊”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于冰研究员说,“上世纪80年代,在我上学时,就有很多类似的暑期实践活动”,但是现在将其运用到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学中,则“非常新颖,而且有效”。

与大众普遍认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同,“工作坊”往往由多所高校、文化遗产科研机构、社区等共同参与,将不同背景、领域、地域、年龄层次的人聚集起来,多方交流、互动,最后有成果汇编,能够为其它遗产地提供示范及借鉴。

“工作坊”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北京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所举办的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同时也是“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的组成部分。平遥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于是,平遥也一直在致力于让更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2018年5月,平遥县人民政府联合多家单位,成立了“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冀望搭建一个长期、固定、有示范意义的科研平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