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社融结构优化, 央行将继续发挥结构性工具的引导作用( 三 )

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也明确回答了如何应对全球经济下行,以及主要央行转向宽松。中国货币政策不会简单跟随外围央行转向货币宽松,而是要考虑到全球经济中低速增长的长期性,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预留政策空间。

央行仍然保留了“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有序推进结构性去杠杆”,这与央行反复强调的保持定力、以我为主是一致的。

与一部分研究者预期中国央行会跟随美联储降息不同,二季度报告中全文未提及任何关于降息、全面降准等全面宽松的意向或安排,而是继续强调“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引导作用”。

央行持续关注物价不确定性。报告指出,“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水平受到供求两端影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对动态变化需持续监测。”而剔除2018年2月的异常值(春节因素)后,7月CPI同比增速创下2013年12月以来的新高,与一些研究者此前预期的三季度通胀趋势下行明显不同。十年期国债的实际收益率已经接近了负利率区间。通胀将显著制约中国央行货币宽松。

利率方面,报告重申,更好地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这表明央行已经意识到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LPR和贷款利率脱钩,需要强化LPR对贷款利率的作用,而不是降低LPR(或者降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