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大规模充电桩跑马圈地已成过去时,什么才是硬指标( 六 )

这是公共充电桩的统计情况,前三家的充电桩数量占全行业的比例约为75%,寡头格局已经形成。

资深充电桩从业者刘源所在的也是排名前10的桩企。在他看来,即便把政府的补贴加上,充电桩企业单独看运营这一块业务也是没法盈利的。

他表示,“我们最早做的直流桩,十年也回不了本了,目前就是一直亏下去。”充电桩的寿命,室内桩七八年,室外桩三四年,等于五六年之后就要再换一批桩,而设备的成本是很高的。

除了设备,他们原来测算的收费模式也不一样了。“原来说上海补贴是不能低于一块钱,后来充电服务费到了六毛,现在五毛、四毛、三毛的都有,大家都打价格战。”

目前,他所在的公司已经暂停公共桩的扩建,重点转向专用桩。

优胜劣汰的法则无时不在运转,已经有桩企退出了游戏。深圳容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容一成立于2003年,本来是一家从事五金制品、模具、机箱、微波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销售的机电设备公司。2016年,因为看好充电桩行业前景,容一进入充电桩行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与生产新能源充电桩、充电连接器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