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多元思维模型,从APP监听谈起( 五 )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解释倾向也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比如打雷闪电是因为天上的雷公,雨水也是上天神明在管理,遇到干旱时要做法进行求雨等。这些都是人对于世间万物的好奇心而作出的解释。
所以,回到APP监听这个例子,对于多数普通用户而言,刚刚与人交流完一个事物,又马上在APP上看到了对应推荐,这时TA能作出的最简单解释便是这个APP是不是监听了我说的话。
让“巧合”时间发生几率提升的几个因素
1)大数据与算法
每个用户平均每天6小时的移动互联网时间,有55%花在了腾讯、字节跳动、阿里、百度这几个大厂,他们有足够多的用户行为数据对你可能的偏好进行分析和预测。
随着用户行为数据量的增加及算法的进步,这种预测的准确性是在持续提升的,很大程度提升了“巧合”事件发生的概率。
2)阈下知觉
推荐阅读
- |姑娘打游戏,为绝版装备拼了:砸了2万多元,竟然被拉黑?
- 腾讯|腾讯又停运一世界级IP产品,《极品飞车OL》惨淡收场是谁的错?
- bilibili|上线6个月后,这个爆款产品还在突破我的认知
- playstation4|就连《战神4》都要上PC了,PS4的独占产品还剩下谁了
- 斗地主|三国杀:关于斗地主“骆必马”的制裁定律,逆向思维可轻松获胜
- |西山居曝光“游戏增强学习AI技术”,正在1款内部产品中测试
- 精灵宝可梦|《宝可梦》多元玩法的杖尾鳞甲龙,在单打中哪条路线最适合?
- steam|崩坏三:正式登陆steam,也许用这个产品上steam是个试水的行为?
- ag战队|AG让二追三,但暴露出极大问题,都是明星,指挥混乱,思维难统一
- 芭芭拉|原神:心海是“大号”芭芭拉?别犯“固定思维”的错,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