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真的会鼓励消费?研究称中国可能恰恰相反( 二 )

传统理论认为,当实际利率(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较低时,人们从储蓄中得到的回报会更低,因此会更倾向于现时的消费以及投资,而一旦利率进入负向区间,那些延迟消费的人还会受到惩罚。这也是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等多个经济体纷纷降息甚至将主要利率下调至为负的理论依据。尽管负利率实践直接针对的是银行,但通过将银行存入央行账户的资金挤入实体经济,可以刺激企业和个人减少储蓄,增加投资与消费。

但是,Joshua Aizenman等人进行发现后,低利率政策放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可能会对储蓄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对很多经济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低利率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偏好,这是因为,出于对经济不确定性以及社保安全等方面的担忧,更低的回报率会让人们倾向于增加储蓄作为弥补,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

影响私人储蓄率的因素包括,产出波动率、金融发展程度、养老抚养比、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等。产出波动率被视为衡量经济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作者发现,当实际利率低于1.1%时,更高的产出波动率将导致更高的私人储蓄率;金融发展受抑制程度较高,那么名义利率会更倾向于被人为压制,因此,实际利率回报会更低;而老龄化社会严重、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的经济体里,人们对退休后的生活的担忧会更深。在经济前景不够好或者比较动荡的时期,这种情绪会更加凸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