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 被誉众砚之首 唐代起得享大名( 二 )

壹朴实无华箕形砚 唐代最流行

广州博物馆里,有一件朴实无华的端砚。因为看上去像一个簸箕,人们叫它箕形砚。这是唐代砚台常见的造型,靠近砚首部位有凹槽,以便储存墨汁。又因为砚尾两侧向外撇似风字形,又称风字形砚。跟今天人们在各种博览会、陈列厅中看到的飞龙翔凤、繁缛富丽的“艺术”端砚相比,这位“老爷爷”实在是平凡。

广博端砚“老大爷”素净的外表下,也奔涌着传奇的血液,跃动着炽热的灵魂。它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完整最早的端溪砚之一,天生丽质难自弃,精光从来不需藏。

1956年~1958年,当时的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广州动物园平土工程中先后清理发掘了由西汉早期至晚唐年间的古墓23座。在一座晚唐墓里,发现了一块端溪砚,长18.9厘米,宽12.6厘米,高3.3厘米。这一枚唐代端砚就这样面世了。

作为唐代,特别是中晚唐最流行的款式,箕形砚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按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的说法,已知年代最早的箕形陶砚是东魏武定七年(549年),1955年出自陕西西安郭家滩唐墓。但目前已知有纪年最早的箕形石砚是晚唐开成三年(838年)。同时据目前考古发现的材料,唐、五代端砚的造型也都是箕形或凤(或称风)字形。既有底出双足的,也有平底的。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砚首呈圆弧形,内折痕不明显,前窄后阔,束腰;一种是米芾所谓“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钺斧之状”,砚首方折,首尾接合处折线明显,砚额呈弧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