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翻译,我们和外国人是怎么交流的?( 二 )

\r\n翻译东方语言的人叫“寄” 。 \r\n翻译南方语言的人叫“象” 。 \r\n翻译西方语言的人叫“狄鞮” 。 \r\n翻译北方语言的人叫“译” 。 \r\n不过由于古代中国国力强盛 , 基本上都是外族使者学习汉语 , 外国与中国的官方文书也基本都是使用汉字 。 但是为了翻译佛教 , 大量的佛教徒开始学习梵文 , 而“翻译”一词就是佛教徒发明的 。 为了翻译佛经 , 一些翻译上的准则也应运而生 。 \r\n

\r\n(玄奘法师为了翻译经文 , 刻苦学习梵文)\r\n到了宋元时期 ,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大 , 翻译工作日趋繁荣 。 到了明代 , 明朝政府在永乐年间设立了“四夷馆” , 专门用来翻译外国文件和培养外语人才 。 \r\n据《大明会典》记载:“凡四方番夷翻译文字 , 永乐五年设四夷馆 , 内分八馆 , 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 , 选国子监生习译 。 正德六年增设八百馆 , 万历七年增设暹罗馆” 。 \r\n由此可见 , 当时的明朝政府已经十分重视翻译工作 。 而当时人们学习外语的方法也很简单 , 就是拿汉字标注读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