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翻译,我们和外国人是怎么交流的?( 四 )

\r\n丁韪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 , 他也在美国学习的汉语 , 后来赴华传教 , 多次在中美谈判中担任美方翻译 。 在华期间他主持翻译了《万国公法》 , 帮助清政府更好的熟悉了国际关系 , 从而得到清政府的重视 。 \r\n

\r\n(丁韪良)\r\n在京师同文馆成立后 , 丁韪良受邀担任总管 。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成立之后 , 他又担任首届总教习 , 地位类似于校长 。 后来在义和团运动中 , 他与清政府发生矛盾而被排挤回国 。 不过他随后返回中国 , 并准备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筹建大学堂 , 但是筹建行动并不顺利 。 \r\n此后他回到北京 , 创立北京崇实中学(北京二十一中学) 。 1916年12月17日 , 丁韪良下厨房时在北京去世 , 与妻子同葬于西直门外的一块墓地 。 \r\n丁韪良在华期间对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确实有所贡献 , 但在义和团运动期间 , 他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 , 并要求用以牙还牙的手段去报复那些杀害传教士的行为 , 他的这些言论曾遭到美国媒体的反驳 。 \r\n由于他跟清政府不对付 , 因此在日后北大的校史中几乎看不到丁韪良身影 , 但这个人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