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翻译,我们和外国人是怎么交流的?( 三 )

\r\n但其实相比于中国人学习外语 ,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更加多一些 。 \r\n在此不得不佩服一些来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 , 这些人为了传播上帝福音 , 千里迢迢来华自学汉语 , 而且还要熟练掌握文言文 , 并且还是在没有任何教材的条件下学习的 , 甚至还要掌握方言 , 这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才能完成的事情啊!\r\n但是那些来华传教士却硬是学会了汉语 , 在明朝末年 , 以利玛窦为首的传教士协助中国的士大夫翻译了一系列西方巨著 , 例如《圣经》、《几何原本》就是在明末被翻译成中文的 。 \r\n

\r\n(利玛窦)\r\n而在西方则早就出现了汉语教材 , 这些教材大多是在明朝末年编著的 , 基本都是用拉丁文教授汉语 。 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 , 他就是依靠这些早期的教材学习的汉语 。 \r\n伟烈亚力不仅会汉语 , 在来华之后他还学会了蒙古语和满语 。 他与中国学者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寅等人积极合作 , 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 。 \r\n1862年 , 清政府成立了京师同文馆 , 专门用来培养外语人才以及教授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 同文馆最初只设有英文课程 , 后来又开展了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等课程 。 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 , 教授天文、算学 。 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担任校务总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