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党政机构编制管理应刚柔并济,防止"编外用编"( 四 )

其次,要认识到编制管理部门手握大权,如果缺失必要的监督,很容易滋生腐败。加强对编制管理部门的监督,使编制在阳光下运行至关重要。目前在机构改革时会公布编制情况,但是在日常运转期间却缺乏编制调整的透明度,使其存在暗箱操作的潜在风险。编制管理部门掌握了对其他部门编制调整的生杀予夺之权,而人事权和财政部门的财政权一样重要,必须加强和创新监督方式。机构编制的增减和调整都应有章可循,并有充分和科学的论证,且要通过适当方式公开来接受监督。

《条例》指出,“未经党中央授权,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地方机构设置”。这有利于避免上级部门手伸得过长,使地方政府难以因地制宜地设置机构和调整编制。一些上级部门为了有执行政策的“腿子”,往往通过各种方式软硬兼施,要求地方政府设置对口机构和编制人员。尽管原则上应该是人随事走,但是在现实中却经常演变为事随人走,人职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

最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在促进编制管理朝着更加科学化、精准化和定制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大数据人类资源管理使编制部门可以积累和开发党政机构工作人员的海量行为数据,据此诊断编制余缺情况,为动态优化编制提供决策依据。再如,人工智能的引入会取代一些工作岗位,增强和赋能一些工作人员,并推动政府职责履行模式的转型。随着机器人引入一些政府监管、执法和服务环节,它们的编制问题同样值得未雨绸缪。凡此种种,都对编制管理有很多创新启迪,也意味着编制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