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前,广州建设廉租屋(13)

“八旗会馆二号”劳工住宅,建筑面积217平方米,全部为单人式单元,可居住300人,每间房彻有上下铺水泥床两张,可住4人。

这批劳工住宅的建设,与早期平民宫的建议思路有所不同。平民宫是集各项设施于一体的住宅建筑模式,兼备社会救济与社会改良功能。而劳工住宅建设主要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目地,形成了以住宅为主体、分离配套服务的趋势。这其中有财力不逮的原因,而更多的是发展与劳工住宅匹配的公共化及专业化的平民福利设施。

捌 开办平民男医院、女医院、劳工婴儿寄托所、平民会食堂、广州市民众教育馆……

1932年,《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公布,提出在加强平民住宅建设的同时,将平民福利设施建设制度化、系统化。广东省政府要求各重要城市建设平民医院,广州市工务局很快完成了平民男医院和平民女医院的设计,还将建造劳工小学、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校、平民工场、平民留产所及平民会食堂等纳入规划。同年,广州市社会局开办劳工婴儿寄托所,为广东首创。

1934年,广州市政府在石牌贫民教养院附近建造贫民医院一所,面积660平方米,里面有留医室(可容纳90人)和传染病室。同年,占地333平方米、楼高3层的广州市民众教育馆在海幢公园开建,平民福利设施的建设,扩大了平民住宅的内涵与外延,承担了平民宫所构想的改造社会功能,并与平民住宅一道构建了广州社会救济建筑的完整序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