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前,广州建设廉租屋( 十 )

统计数据显示,1932年12月到1934年1月,入住平民宫居住的劳工约占20%,售货员和学生约占15%,失业者超过租客总数的45%,其余为士兵。

陆 广州西村第一平民住宅区

在平民宫建成使用的鼓舞下,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广州市政当局开始大规模建设劳工住宅,此举与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时,以陈济棠为首的西南政府因地方自治主张以及抗衡南京政府的需要,不断推进地方建设以增强经济及军事实力,许多大型省营工业项目如水泥厂、化工厂、糖厂、纺织厂、兵工厂等陆续建成投产,城市产业工人为此剧增。

据1932年广州市人口统计,在总计948191市区人口中,劳工人数达269564,约占总数的28.43%。为解决劳工居住问题,1934年7月23日,陈济棠与时任广州市市长刘纪文召集土地、财政、社会、工务、公安各局等机构的人员讨论大规模建设平民住宅问题,最后,责成工务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于是,广州的平民住宅建设开始向有组织和系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因为居住对象主要是劳工,住宅的名称有“劳工安宅所”、“劳工安集所”、“劳工住宅”等多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