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州越王楼 盛世大唐的余韵( 三 )

在历代文人留下的历史文献中,最著名的首推杜甫的《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廓。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这首诗作于唐宝应元年(762),仅距越王李贞建楼百余年。其时楼还在,而杜甫又客居于绵州,这是他亲眼所见的笔录,真实可信。诗中最有记实意义的是前四句交待了该楼的建造时间是显庆年中;建造者为“越王”;楼的方位在“孤城西北”。当时的绵州州城——巴西县城的方位,正在今天的开元场一带;楼居于“西北”,正是今天的东方红大桥头涪江东岸的龟山所在地。“碧瓦朱甍”是直接描写楼顶的色彩。从该诗的描述中,我们大约能了解到越王楼的一些基本情况:唐代越王李贞亲自监造的越王楼落成于唐显庆年间,它矗立在古绵州城的西北方,碧绿色的琉璃瓦,朱红色的屋脊,把整座绵州城衬托得更加雄奇壮美、错落有致。

绵州刺史写有《越王楼诗并序》

唐代还有一位亲临该楼的见证人,他就是中唐时期任绵州刺史的樊宗师(字绍述)。他写有《越王楼诗并序》,由于他是绵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故他在该诗的“序”中有“蹇蹇予始登”的记载。这里的“蹇蹇”,指忠直的心态;全句可理解为“怀着十分真诚、惶恐心情的我第一次登临此楼”。可见同杜诗一样,樊诗也是“三亲”(亲历、亲见、亲闻)资料,值得可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