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亿元的处方外流市场:医药行业的新挑战,还是新蓝海?( 二 )

公立医院在国家层面的医药综合改革中面临着多重压力,首先就是从2012年开始大范围铺开的“药品零加成”政策。一位三甲医院院长告诉经济观察网,此前医院都会在院内药品上加价15%左右,这部分收益也是院内药学部的人员、管理经费。但“药品零加成”政策要求医院取消药品加成,除部分中药外,院内所有的药都要做到进价与售价一致。“我们医院药学部200多人,养活这部分人每年需要两、三千万的人员经费,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压力真的很大。”该院长表示。

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药房变成了医院在整个运行中的负担,有医院为缓解这一压力而选择了将药房托管给药企,但万泉表示,药房托管没有改变医院的运行模式,只是把药品的运行成本做了转移。药房托管行为实质上是将此前药品加成的费用以另外一种形式合法化,没有真正的切断医院和医生和药品之间的联系。因而在2018年11月26日,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叫停了药房托管模式,表示要坚持公立医院药房的公益性,公立医院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

除此之外,医院还有“药占比考核”这一座大山压在肩上。为规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在2015年,国家就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即病人到院看病的过程中,买药的花费占总花费的比例不得超过3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