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亿元的处方外流市场:医药行业的新挑战,还是新蓝海?( 六 )

几乎所有的药企都在紧盯着处方外流的千亿市场,除此之外,商业保险公司也进入到这片蓝海的角逐之中。

此前因为“4+7带量采购”政策,部分药企的利润已被大幅压缩。2018年,医保局遴选试点品种,在全国11地的公立医疗机构实行25个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与中选的25个药品与试点城市2017年相同药品的最低采购价相比,中标药平均降价52%,最高降幅高达96%。2019年6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公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8年工作总结》,表示按照拟中选结果测算,预计11个城市对应品种的药品采购费用从77亿元下降到19亿元,费用下降75.3%。受带量采购政策影响,全国其他非试点区域也纷纷效仿出台集中采购政策

“4+7带量采购”后,外资原研药企尤为焦虑,中标仿制药的价格大幅下降,多省市公立医院要求医生开药首选中标仿制药,院内原研药规模大幅度萎缩。如正大天晴和成都倍特的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中标后,中美施贵宝的博路定(恩替韦卡片商品名)和葛兰素史克的韦瑞德(替诺福韦片商品名)已陆续在各大三甲医院中难觅踪影。

在西普会上,来自阿斯利康、诺华制药等外资药企的高管无一例外提到了公司将加大对于零售端的布局。诺华制药(中国)新成立的零售团队负责人王军星就在会上表示,带量采购使得更多的仿制药走进了医院,许多原研药之前在零售占据份额较低,但零售药房开放的更大领域和患者需求,给原研药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