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千年的“融资难”与“融资贵”:历尽艰辛的普惠金融探索史(12)

二是金融功能的分工演化和价值认同之路漫长。以原始社会自发的分工和交换为开端,货币的出现使得社会分工得以扩大和发展,与之相伴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交换背后人类伦理的演变。以个人生存所必需的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交换活动,被以货币为介质的价值通约兑换激发出一种更加广泛的价值符号的激励。在社会视角下反映出一种全新的价值标准:从追逐物品到追逐货币,“钱”本身已经成为财富的象征。在此基础上发掘出金融的资产转化功能,调剂资金余缺、实现了从存款到贷款的转化,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将社会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使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通过借贷付息的价值手段激励双方。

重大创新需要重大思想解放。人类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金融这一功能很早,但对金融的实践和理论认知却很晚。有息贷款客观上加速了社会分化,对仅维持生计水平的原始社会的思维习俗、伦理道德及社会结构带来巨大冲击。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犹太教到基督教,都强调只有劳动+土地才能创造价值。直至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才就将劳动、资本和土地作为生产三要素。马歇尔又将其扩充为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开始为经济学界普遍认同。从而对金融业资本筹集运用的作用开始得到正面评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