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千年的“融资难”与“融资贵”:历尽艰辛的普惠金融探索史( 十 )

纠缠千年的“融资难”与“融资贵”:历尽艰辛的普惠金融探索史

纠缠千年的“融资难”与“融资贵”:历尽艰辛的普惠金融探索史

1985年墨西哥国家小微贷银行成立210年银章(1775-1985)。直径40毫米,重1.18克。

宗教与金融的联系也是不分国界的。中国典当行历史同样悠久,至迟起源于南朝,早期亦由寺庙发起,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先有典当,后有票号,再有钱庄”是对中国旧时代金融业发展过程的清晰描述。古代中国敦煌的庙宇也从事银行借贷业务。法国学者童丕(EricTrombert)曾在《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一书中通过对公元八至十世纪中国敦煌借贷契约的详尽研究,敦煌寺庙或都僧统司向佃农、农民或不富有的僧人发放贷款。莫高窟的出土资料中不论是严格的借贷契约,还是主掌财政金融的僧人记录贷款的簿册大都完整地反映了这类贷款的借贷性质、原因、时间、担保方式、债权债务人等信息。

金融受到严厉禁锢,但借贷需求并非高压可以扼杀,有息贷款仍在地下顽强地运行,在狭缝中进行了千年的挣扎。其原因一是商业获利动机,统治者及教会对借贷业准入课以重税,让业者认缴“赎罪券”以维系“罪恶”的职业;二是自身借贷需求。君王、贵族、教会对宗教禁令变通处理。因为之前靠战争掠夺财富、靠田产收租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的奢侈生活需要,只能借钱解决需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