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大市场,数字认证如何开辟新局?( 四 )

其中,电子认证服务是最大一块业务,包括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前者主要提供数字证书的生产和管理,收取年服务费和证书介质费用;后者基于电子签名提供电子合同管理、证据保全、司法鉴定等一整套解决方案,按签名次数、包年、阶梯式定价等模式收费。

2018年财报显示,数字认证年营收同比增长约28%,安全产品与集成业务的增幅达46%。林雪焰认为,公司整体业务拓展很快,但反映到营收上仍有滞后,这与服务业属性有关。此外,客户认可效果并投放更多新业务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现在我们还处于大范围拓展客户阶段,未到真正收获时。”

没有前人经验借鉴,赛道领跑者的产品创新、探索都得靠自己。从10年前网银U盾、6年前“信手书”手写签名、3年前“信步云”移动协同签名,再到2019年凭借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身份的“易签盾”,数字认证的产品更迭,随着市场需求逐渐加快了速度。

“创新产品以前是三五年一次,现在缩至一两年。但竞争对手的模仿抄袭也越来越快了。一旦我们有新产品出来,半年、一年内,友商就都学会了。”林雪焰说。

新对手多了,作为深耕电子认证18年的老牌玩家,数字认证并不担心竞争。林雪焰向《21CBR》采访人员表示,数字认证与竞争对手的最大区别在于核心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是业内少数具备牌照且能提供电子认证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厂商。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18年,全国有47家获工信部认证的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较2017年仅增加3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