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去中国袜子王国,做三毛钱的“大生意”( 六 )

在造富神话的激励下,新人前赴后继投身袜业。制造端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一些本地企业开始专攻袜机生产和原材料研发,改变了早期必须依赖进口和外地采购的做法。现在,就连袜子包装、定型、配件、袜机修理、库存买卖等生意也有人专门在大唐做。这让大唐逐渐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聚合优势——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但不断增多的同类型企业也催生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问题。

袜子虽是必需品,却也是鞋服领域的小透明。受制于有限的版型,再怎么变也翻不出什么花来。虽然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像美国品牌Happy Socks一类“花哨”的设计师袜子品牌,但大部分人对袜子的最大需求还是舒适、好穿,时尚与否没那么重要。

这意味着袜子的附加值并不高。

大唐镇党委委员杨狄曾在《中国青年报》的采访中做了个比喻:“近10万袜业从业人员,一双袜子利润只有几分钱。”即便是到了今天,袜子还很难突破低利润的天花板。大唐袜业今年一季度41亿的产值中,利润同比暴增了179%,但也还是只有1亿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