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去中国袜子王国,做三毛钱的“大生意”( 九 )

“年轻人都不干这一行了,因为这是很辛苦的。”何姐说。大唐的袜企老板们都希望有过良好教育的孩子们可以做些更体面的工作,她的一儿一女也不打算再接触这一行,“现在虽然都还在赚钱,但赚得已经很累了。”

何姐说,不少人都在坚持着等退休,毕竟“现在很多行业都不好做,那就还不如继续做袜子。”

【特写】去中国袜子王国,做三毛钱的“大生意”

打不完的价格战消磨了许多人做袜的激情,就像当地流传的一句方言一样:“洋麻(袜)洋麻,越做越麻(没)。做裤做裤,越做越苦。”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沉淀一个品牌出来。因此,从业者间也有“大唐袜子无品牌”这么一说。

“没有品牌就没有精神支撑,产品做到最后都要靠品牌带给消费者归属感。”程小勇说。他其实可以被视作一小部分不甘于现状的大唐袜业人的典型。

程小勇当年做外贸时,切身感受到互相压价带来的焦虑氛围。精明的外贸公司和虎视眈眈的同行,能把一双袜子的利润压到五分钱。“我创新的原动力是不愿意跟别人一天到晚拼价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