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走向世界的故事(文明之声)( 四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多家单位曾联合发掘了龙泉市大窑枫洞岩窑址,确认这里就是文献记载的明初生产御用瓷器的地点,对于明初的官器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这些器物制作精细,胎体厚重规整,釉色青绿,釉层较厚,匀净光润。特别是底部支烧所形成的刮圈非常规整,与一般民用器物有明显区别。2010年以来,我国与肯尼亚考古机构联合在其东部沿海地区的多个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根据这些特征,我们也成功识别出肯尼亚沿海地区出土的一些明初龙泉窑瓷器为官器。

明初的龙泉窑瓷器曾较多地用于海上贸易,其中也有一部分官用瓷器专门用于出口。比如明永乐时期龙泉官器中特别流行的大盘子,至少有一部分可能是专门为了郑和航海制造的。

龙泉青瓷在中国以外行销区域广博。比如在埃及的福斯塔特遗址,这个曾经的埃及和北非的工商业中心,出土了上万片陶瓷,其中龙泉瓷占了1/5。

随着龙泉窑产品大量向海外输出,对中国瓷业生产格局和瓷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生产窑场也沿瓯江逐渐向下游的出海港口分布,开始出现以外销为目的的瓷器生产窑场。同时,为了外销,龙泉青瓷在产品的造型、纹样乃至器物类别方面,都开始吸纳域外文化因素,这说明当时的龙泉窑在瓷器烧造这一初始环节就已将国外市场纳入视野范围,以龙泉青瓷为代表的中国瓷业经济已主动成为世界经济链条上的一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