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明星产品的底层逻辑清单( 二 )

比如小米手环,就是要把价格做到极致。

怎么做的?

先看当时背景:

市面手环价格平均大几百元

年轻人想尝鲜,但门槛比较高

售价高其中一个因素是成本高,当时手环功能多,复杂,很多功能用户很少用。所以小米当时精准定义产品功能:只保留80%用户最看重的80%的功能,就是记步、检测睡眠、计算卡路里、来电提醒这几项刚需,其它的功能(屏幕等)先不考虑。

基于此,产品的价格降低到79元,直接卖爆,完成了「小众产品大众化」任务。

再比如小米空净一代用是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相对成本低,那时候空净市场刚开始,小米空净首要任务是引导普通用户,有用空净的意识,降低用户尝试购买成本,那么当然要做一款入门级的产品,让用户都买得起。

那为什么二代要激光传感器,因为有了一代的引导,用户已经意识到使用空净的需求,我们再告诉用户,激光传感器的控制精度更准。后续的空净1S,Pro等也升级增加了屏幕,可以通过屏幕实时量化掌握空气质量数据,也增加了交互性。这就是功能的优先级排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