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累及民企:除了抛售电站,新能源企业还能如何自救?( 九 )

而买卖双方的心理期待相差太大也会造成交易进度较为缓慢:卖方要价太高,就会涉及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若太低则不能完全解卖方现金流方面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急于卖电站企业期望打包出售、也不愿拿出最优质的资产进行交易,这也与想要收购优质电站的买方起了龃龉。

上述从事新能源电站融资租赁工作的人士告诉采访人员,曾经有头部企业下属的电厂找到上述平台谈过融资,未能成立的原因在于,电站本身现金流较差、不能偿还融资款,另一方面从信用角度来看也有难度,持有大量无现金流电站的投资方经营情况也不乐观。“这算是生了病的电站,我们也很难治愈。”

对此,前述主营新能源融资租赁的平台也有所预期,因此前两年开始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就已决定不将这部分补贴计入考虑范围之内。这也导致了其项目进展相对较慢,作为电站的投资人,是否将补贴计入,项目预期收入会相差1倍以上,对应可融资额度也会偏差1倍。那客户自然倾向于选择给高融资额度的平台。“而事实上这一部分收益是迟迟不到位的”。

同时,他认为洗牌的进程比预期中要慢,若没有竞价政策的促进和海外市场的拉动,今年民营企业应该会倒下很多,上述两项缓释了这一进程的效果。海外电站带动了国内组件的生产,同时竞价项目不存在补贴的拖欠,相关企业也会上一些新的项目,这也会作用于制造端,缓释了出清的进程。“如果洗牌的进程是从1到100,目前大概在40左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