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率有所下滑,中国人不爱存钱了?( 二 )

政策保障足,年轻人心态好,自然就敢“买买买”

“没收入的时候不会存钱,有收入之后也没有刻意存钱。”24岁的娄云已经工作两年了,每个月她都会把工资放到支付宝中。还完上月该还的钱,剩下的钱她会购买定期理财或基金定投。在她看来,要想让钱增多,只能多赚一些,而不是多存一些。

如今,和娄云持相似观念的人正在增多。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显示,当被问到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时,虽然大部分人(79.03%)对于“今天有钱今天花完,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持“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观点,但是与2017 年相比,消费者对延迟消费的偏好略有下降,整体上选择“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比例降低了0.37个百分点。

延迟消费,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财物存储起来,然后安排在未来多个时间点进行消费。延迟消费偏好下降,意味着一部分人不再存钱,而是把钱即时花掉。相关统计也显示,中国居民储蓄率高峰时曾达到37.3%(2008年),近年来有所下滑。

咋看这种现象?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贸易系教授杨军分析说,一般来讲,导致延迟消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应对未来支出和各种不确定性,二是获取更高金融收益。目前,中国新生代消费者逐渐成为劳动市场主体,更强调个体当前的生活质量。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减税降费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未来的就业、教育和健康医疗等不确定性降低,人们整体消费能力提升。此外,现代金融的快速发展使个人和家庭更容易获得短期和中长期资金,以应对各种急需支出,而且成本明显下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