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率有所下滑,中国人不爱存钱了?( 七 )

如今,更多年轻人在平衡储蓄和消费方面有了认识自觉。“我会根据稳定的收入来决定支出。”对于未来的消费观,刘烨回答得很笃定。她说,工作后肯定会存钱,不存钱没有安全感,因为中国人常说,“钱到用时方恨少”。

不过,随着金融服务越来越唾手可得,提升人们的金融素养已显得刻不容缓。央行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建议,要关注低收入、低学历、非就业、老少等群体的金融素养状况,结合群体特性开展适宜的金融教育活动,着重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改善消费者的金融行为。同时,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对部分消费者而言,数字技术在促进金融素养的提升方面存在滞后效应,应开发更多与数字时代和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的金融教育工具。

“良好金融素养和消费观念的养成需要从学校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这应当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王军认为,应引导居民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安排好、平衡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杨军认为,对个人而言,依然需要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合理安排各种消费支出。在较大金额的借贷上,需要平衡未来收入与当前借贷的关系,尽量让当前借贷金额控制在未来合理收入预期当期折现值以内。政府应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的金融投资素养;同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促进金融部门运行效率提升,控制社会金融风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