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打造有“温度”的医生( 八 )

“医生治好病就行了,做叙事医学有什么意义?”“这是鼓励医生不务正业吗?”早些年和医生培训叙事医学的时候,杨晓霖经常要面对类似的质疑声。

她充分理解这些医生的疑惑。1984年《内科学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医生平均在患者开始说话18秒之后就开始打断他们,而患者把自己认为必要的信息说完平均需要60秒。在中国现实的国情下,每一个门诊医生一上午要接待几十位患者,平均每个患者只有几分钟的就诊时间,难以实现逐一深度交流。

“医学教育教给学生总体和普遍规律的知识,但医生职业中面对的却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她看来,作为国内医学界的新事物,叙事医学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医生经过叙事医学训练,有意识地将叙事医学理念应用于临床沟通中,会让诊疗过程更加流畅。”

几年的大力普及下来,杨晓霖如今已经很少面对“有何意义”的质疑了。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些细节正在悄然而持续地发生着变化。

2018年10月,叙事医学被列入我国住院医师规培课程,全国多所医学院校将叙事医学列为选修课程;2018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叙事医学研究中心;今年8月,由杨晓霖主编的国内第一本叙事医学中文教材正式出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