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打造有“温度”的医生( 四 )

这样的尝试在国内堪称开创性。有研究者做过统计,“叙事医学”的说法在2006年正式出现在中文期刊中,但此后并无更多的介绍性论文,直到2011年杨晓霖发表论文详细解释西方叙事医学后,中文相关文献开始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B

精细阅读与反思写作

在2011年的一次医学人文研讨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第一次听说了“叙事医学”。她敏感地意识到,这给她正推行的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抓手,“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既然是人学,就要有温度、有感情。”

2012年起,她所在的神经外科率先“吃起了螃蟹”: 包括住院医生、进修医生、研究生在内的所有年轻医生,每人每月都要写一篇叙事病历(也称平行病历)。

起初,很多医生并不看好这样的尝试:在他们过往的经验中,门诊病历的书写是格式化的,是对症状不带感情的客观描述。但平行病历要求,医生要走进与病人共情的角色中,既说病亦说人,“一上午那么多门诊,光是医嘱和病历都写不过来,你让我写平行病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