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打造有“温度”的医生( 六 )

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国内叙事医学研究刚刚起步,并没有形成疾病叙事医学教材、阅读书目和导读手册,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经典叙事作品匮乏的问题。

2008年开始,杨晓霖有意识地对涉及生老病死主题的叙事作品进行整理,并翻译大量的叙事医学文章,试图构建一个叙事医学文本库。

C

每一份病历都不是枯燥死板的

作为医学院大四的学生,刘浩辉熟悉不同药物的不同副作用,如呕吐、胃肠反应等。以往在病房实习时遇到患者不安的咨询,他会冷静地从医学角度解释,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广中医一附院”)血液科病房当志愿者几年后,他对患者的无奈与痛苦、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的理解。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患淋巴瘤的老人。老人性格开朗,和志愿者相处很融洽,只是有时候显得喜怒无常——早上还和颜悦色聊得好好的,下午就翻脸把志愿者轰出了病房,“她说,如果哪一天我骂了你们,你们要原谅我,因为化疗真的很痛苦。”

一开始,刘浩辉并没有深究这句话的含义,只当是化疗后的药物副作用。但几次和老人交流后,他发现,自己可能忽视了一些细节,“她一次化疗四五天,刚出院的几天经常吃不下饭、呕吐,慢慢调理十来天后,开始能吃下一些东西,又要进行下一次化疗,这种身体的煎熬并不是简单的药物副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