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卖出去的不隔夜商品去哪了?“不隔夜”的猫腻有多少?( 二 )

中国人在小学期间 , 都会通过《思想品德》课程 , 知道一个经典之梗: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期间 , 农场主资本家宁可把卖不掉的牛奶 , 倒进密西西比河 , 也不会免费送给穷人们喝 。

这个被当作资本主义“不人道”的经典事件 , 被写进了我们的中小学教材 。 而它背后的经济学现象 , 很少为中小学课堂里所了解——维持商品价格体系、最大程度减少损失、达成供需双方长期平衡、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泛滥等 。

“宁愿扔掉都不折价不白送” , 这样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 , 主要发生在当下的中国生鲜流通和餐饮服务行业 。

然而 , 当我们深入了解到发现 , 出现这种情况大部分并非是因为商品卖不动 , 而是因为全行业都在看齐一个有点“洁癖”的标准——食物不隔夜 。

“不隔夜”的猫腻有多少?

不知从何时开始 , “不隔夜”成为了整个生鲜和餐饮行业 , 都在衡量商品鲜度的核心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