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卖出去的不隔夜商品去哪了?“不隔夜”的猫腻有多少?( 四 )

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背后 , 是鲜活农产品在供应链流通环节的难言之苦——前期的多重因素和环节构成了生鲜品上架时的品相 , 单纯以商品销售周期计算不仅多此一举 , 并且大部分商品的货架寿命明显不止一天 , 强制将品相尚好的生鲜品下架 , 只为迎合“不隔夜” , 未免是一种资源浪费 。

回到上架之前 , 这些只在货架上销售一天的生鲜品 , 在运输途中过了多少天?在仓库里又存了多少天?应该远不止“不隔夜”这样简单 。

其次 , 没卖完而受限于“不隔夜”下架的商品 , 最后都去了哪?

“不隔夜”的理想状态 , 是商品日清 , 要做到这个程度 , 其一需要精准的销量预估 , 其二需要门店商品维持稳定的高动销率 。

销量预估方面 , 各家有各家的经验 , 我们不多做研究 。 而维持稳定的高动销率 , 一方面是降低库存 , 另一方面则是促进销售 。

关于“不隔夜”商品促进销售 , 最显著的策略之一是分时折扣 。 以“不买隔夜肉”的钱大妈为例 , 门店从19点开始 , 每隔半小时降一折 , 直至免费派送 , 但这种打折方法也引发了关于是否影响原价商品销售的争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