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抢食新蛋糕:一只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诞生记( 二 )

“指数产品往往是固定高仓位权益产品,波动较大,与传统银行客户的风险偏好可能不一致。因此该产品采取了部分比例指数化投资的形式,以控制风险。”光大金工分析师邓虎表示。

“那段时间简直忙疯了。”谈起合作的过程,崔琦(化名)话里都带着紧张感。“6月初才敲定合作方案,对方要求必须在6月底之前把指数做出来,相当于只给我们半个月的时间,太赶了。”正常情况下,一条指数从执行落地到获审批通过至少要花费一到两个月的时间。

作为指数公司研发部门的主力成员,崔琦深度参与了上述指数和指数产品的定制过程。

“跟公募基金相比,他们在谈判中会更强势。”与理财子公司打过几次交道后,崔琦隐隐有这种感觉。

一方面,这种强势来源于巨大的资金体量带来的“底气”。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少数拥有交易所背景的指数公司之一,崔琦所在公司在指数行业掌握着绝对的话语主导权,以往都是公募基金主动找上门谈合作。换句话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指数公司并不愁没有客户。但理财子公司的出现,还是让他们亢奋不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