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半导体产业40年恩怨:美国摁住日本企业,三星迎来翻盘机会( 十 )

李健熙在父亲手下当了10年“隐形人”,现在他登台亮相,开始带领三星按自己编排好的计划,向日本半导体企业的领地进攻。

为了和日本对手竞争,李健熙在1993年对三星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改革,甚至喊出“除了老婆和孩子,什么都可以变”。在汉南洞99平方米的被称为“蚕室”的地下室里,李健熙存储有超过1万盘录像带,内容主要是世界一流企业的技术研发动向,其中,关于日本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为研究日本对手,李健熙曾无数次看了45盘、每盘45分钟的关于日本的录像带。

对日本对手做出详尽透彻的研究后,李健熙找到了日本半导体业的“罩门”:盲目追求高成品率,导致成本高企。于是,围绕成品率,三星展开了精确攻击:

将研发聚焦于缩小DRAM芯片面积,规避成品率低的短板,三星512MB DRAM芯片面积大约是尔必达的77%,虽然尔必达的成品率为98%,比三星高15%,但三星依靠更小的芯片面积,却能比尔必达多切割130枚左右的芯片,意味着三星的成本比尔必达更低。

三星不在成品率上和日本半导体企业比高低,只要成品率达到80%左右,三星即启动量产计划,而日本半导体企业坚持将成品率提到成本更高的95%以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