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半导体产业40年恩怨:美国摁住日本企业,三星迎来翻盘机会( 六 )

1980年代初,韩国财阀界开始流传一个关于半导体芯片的传闻:装满一个手提箱的半导体芯片价值超过百万美元,相当于10船矿物。半导体芯片巨大的利润让财阀们闻风而动,三星集团冲到了最前面,跑到美国考察引进技术。

早在1974年,三星创始人李秉喆的第三子李健熙因为对半导体的狂热追求,收购了濒临破产的韩美合资企业韩国半导体公司。不过,这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电子手表,虽然成为青瓦台馈赠外宾的礼物(作为展示韩国技术的代表之一),但生产技术水平仅能制造晶体管。

所以,尽管有政府扶持,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韩国财阀企业根本生产不了半导体芯片,也不知道它的市场价值。

直到一箱芯片价值抵10船矿物的传闻刷新了财阀企业们的认知。

三星创始人李秉喆最初是反对进入半导体芯片领域的,他认为卖白糖、化肥就赚的不错,干嘛要进两眼一抹黑的半导体芯片领域?所以1980年代正式进军半导体前,他专门咨询了主持战后日本复兴计划的总负责人、富士化学的会长稻叶秀三。

稻叶秀三告诉他,日本在经历了石油危机(20世纪70年代)后,整个产业结构开始向半导体、电脑、新材料、光纤通信等调整,其中半导体和新材料发展前景最为广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