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手绘两栖动物 建立首份最完善国情报告( 七 )

食不果腹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还不算什么,最让人心痛且难以克服的是当时设备落后,导致错失了很多记录动物生活形态的机会。当年没有照相机,记录各种动物形态全靠人工绘图。一旦捕捉到标本,绘图师王宜生便照着画下来。

不同于艺术创作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动物绘图必须按比例还原,以配合严谨的科学研究。绘图先勾勒大致轮廓,再细描各部分,最后层层上色。“有的青蛙背上成百上千的大小疙瘩形状都得完全一致,颜色填充后不仅要有光泽度还得立体。”费梁表示,按原比例完成一张青蛙科学绘图至少需要两周的时间。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彩色相机的面世,才解决了这一难题。当时费梁从课题经费中拿出5000多元购买了一台美能达相机,这台相机到2000年才光荣退休,至今被费老保存于干燥器内,崭新如故。

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大至物种分类,小到涉及个体身体、眼睛、头等尺寸量度标准的完善,国内越来越多的两栖物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被记录和摸清,并对原来蛙属分类系统作出重大改变。由费梁牵头的“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项目团队首次完成了我国两栖动物物种编目,编著了《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中国两栖动物图鉴》《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等专著。这些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