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深度】核电丨核电深度研究报告之二:曙光已现,锐者当先( 三 )

我国核电在2016-2018经历了三年“零审批”阶段,“十三五”规划恐难以完成,后续机组开工需求迫切。根据国家能源局近期召开新闻发布会,2019年上半年山东荣成、福建漳州和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已核准开工。核电已迎复苏期,我们预计下半年项目开工进度有望加速。

长周期设备商率先得益,短周期设备拐点将至。一般情况下,核电站得到能源局允许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后就可以启动长周期设备的招标工作;在安全壳穹顶吊装(FCD后24个月)前后,实现长周期设备的集中供货;短周期设备招标相对滞后,一般与开工进度同步。

“一带一路”沿线中,有28个国家计划发展核电,规划机组126台总规模约1.5亿千瓦。以三代机组平均造价1.6万元/千瓦预估,市场总量约2.4万亿元。受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影响,中国核电企业在“一带一路”所占的市场份额难以估计。但不可否认的是核电出海已成为未来我国核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CAP1400 双轮驱动。

投资建议。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未来我国核电市场将迎来动态的、持续的释放过程,假设每年推进6-8台机组,年均设备市场容量有望达到480-640亿元。国内筹建项目充足,海外“走出去”进展顺利。核电市场空间广阔,对设备供应商的业绩贡献形成有力支撑。核岛设备护城河深,毛利率丰厚;国企主导,细分领域民企活跃。另一方面,凭借装机增长以及逆周期防御属性,核电运营商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此外,我国乏燃料市场方兴未艾,近看离堆贮存,远看闭式循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核废料的妥善处置,相关产业政策的落地或将助力产业链的崛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