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价到平价,我们该如何看待全球智能穿戴市场之间的次元壁?( 四 )

苹果、三星一类的智能手表,进入中国市场后有很多软件功能是不适用的。例如苹果颇受欢迎的心电图功能,因为暂未通过国内医疗机构的检测,在中国版上还不能使用。此前的对讲机功能,中国版也相对美国版更晚登录。还有Apple Pay、Samsung Pay这种方便的支付功能,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风行的中国也略显鸡肋。

从贵价到平价,我们该如何看待全球智能穿戴市场之间的次元壁?

图2/3

另一方面,中国的智能穿戴产品,包括手表和手环,在软件生态上也有些水土不服。拿出现时间最久的小米手环来说,我们可以看到Google Play中小米手环适配软件Mi Fit评分仅有3.6分,不少用户反映了广告太多、连接不稳定的问题。而同样作为运动手环软件的Fitbit App和Fitbit Coach却分别有3.9和4.6的评分。虽然小米手环几十美元的价格要远低于Fitbit,但人们一旦熟悉了优质体验,想要消费降级是很困难的。

同样,像华为、荣耀推出的智能手表,虽然价格上占有优势,但智能手表作为智能手机的延伸,不突破手机销售这一条基准线,很难单独在北美市场获取优势。尤其谷歌推出的wear OS饱受差评,也使得Apple Watch的地位更难撼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