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一直联系不到外星生命?它们存在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七 )

R代表星系中恒星形成的速率 。

fp代表形成行星的恒星的占比

ne代表生命诞生环境舒适的行星的数量(也就是类似地球的行星)

fl代表其上实际出现了生命的行星的占比

fi代表其上智慧生命出现的行星的占比

fc代表其上智慧生命能够进行星际通讯的行星的占比

L代表这样一个文明能够被探测到的时间长度

唯一所知能有确信度的变量是恒星形成的速率 , R 。 在银河这样一个典型的旋涡星系中 , 粗略地算 , 新恒星以每年四颗的速率形成 。 天文学家感觉最不确定的变量则是L , 即这个文明能够被探测到的时间长度 。 大量的估算被用于计算L , 从10年到1000万年 。

天文学家可以有根据地对剩下的变量做出推测 。 例如 , 在我们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 , 只有四个能够被天文学家们称为类地行星——即有着固体表面的 。 在这些类地行星中 , 只有地球养育了生命 。 如果我们把太阳系作为一个代表 , 那么我们可以推测ne等于1/4或0.25 。 类似的推测也被用于其他变量 , 有趣的是 , 它们全都最终有着非常近似的估量 , 通常是在0.1和1.0之间 。 所以 , 一个典型的计算过程可能看起来像这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