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钉钉:我不是“工具包”( 四 )

白一骢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在做制片人之前他曾是导演出身,刚入行时候,他想拍一组在偏远的地区日出的戏,全组人凌晨出发,开了两小时车,把机器在河边架好等日出。结果到现场才发现,场工没有带“235”,就是垫轨道炮架下面的木头楔子,这个东西10块钱就能买一麻袋,不值钱,但是没有带来,就没法固定“炮筒”。全组人只好就地取材,找各种木头、石头去垫,但是效果都不理想,因为这个轨道必须要架得特别稳定。最终这组镜头没有拍成。

当时白一骢特别生气,“你说这个事情怪摄影组吗?不能怪他们,因为摄影指导没有任何义务去检查235这样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配件。”白一骢说,“剧组拍戏的每一个环节里的点点滴滴,全都要依靠每一个岗位上的人,必须要自觉、不犯错,才能解决问题。”

他还讲了一个在外面拍戏,要回城拿一件10块钱的高领衫道具,而让整个剧组停工半天干等的事情。而且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是剧组的一种常态。即便是习以为常了,白一骢还是觉得不应该这样。

他有时候这么想:现在这个社会,无论你是去餐厅吃饭,还是去足疗按摩,台球厅打台球,网吧上网,通过前台的一个管理系统,就能知道哪里有空房间,房间开了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结束,花了多少钱,客户有什么要求等等。这些看似很小很普通的行业,都有系统在做管理。而影视行业呢?一个影视项目投资少则几千万,多则四、五亿,但是这么大的投入,都没有一个工具或者软件去管理它,所有的流程,都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状态,大家还是在靠纸质通告单、靠打电话、发信息在沟通。有趣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影视行业里的人还是认为这些现象“存在即合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