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钉钉:我不是“工具包”( 五 )

“剧组是一个多部门混合工作,ABC三个部门,彼此都不清楚对方的工作,但是都需要通过一个D部门来传达共同的信息来工作,当信息不够透明、不够完整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漏洞。”白一骢说。日本的通告单,可以做到精确到分钟,但中国的精确到天都难。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电影行业都是粗放管理,完全缺乏时间和效率管理,行业很多人有专业的价值,但是并没有管理价值。比如在“催场”这件小事上,日本可以做到计算出每个小工接灯架线的时间,而我们只能说“你快点”。

2010年,白一骢考虑采用一些新兴的管理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他考察了很多国内外的软件后发现,国外的软件虽然很好,但是模式跟中国的国情不符,国外的很多软件都是基于剧本软件延伸出来的,拍摄流程跟中国也不一样。而国内一些技术公司最的简单工具,由于他们不了解影视行业的诉求,无法达到使用标准。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白一骢决定自己做一个公司内部的制片管理软件。

于是,灵河文化联合阿里影业,以及钉钉,一起合作磨合了一年时间,通过影视行业思维和程序员思维的充分碰撞,在钉钉的基础架构上,完成了影视制片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搭建,开发了一套云尚制片管理软件。这是一套影视行业化的解决方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明确分工,什么工作谁负责,在哪儿范围内谁来做,系统会自动提醒,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以及向谁汇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