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利:用建筑“焕新”城市( 四 )

【独家】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利:用建筑“焕新”城市

界面楼市: 在您的作品中,您有没有最喜欢的?在哪些作品当中留有遗憾?

张利:我作品当中全都是遗憾,而且如果没有遗憾的,应该不会是好的作品。因为错误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我是这么看待,我参与过的每一个建筑项目,每一个建筑作品,其实是一次接触人、抵达人的经历。所以凡是项目或者作品,让我抵达了原来不知道的人和文化,我就觉得印象就会非常深刻。比如上海世博会时做中国馆,那是第一次做国家的大的项目,跟随着何镜堂院士学习治学与为人;后来做屋顶花园新九州清晏的时候,接触到了整个圆明园的学会,里面有不少文化大家;又如做玉树的嘉纳嘛呢游客中心,接触到中藏区的历史学者和社区营造者,等等。

界面楼市:我们国家拥有多元文化,您觉得这些文化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建筑而言。传统文化如果要究每一个细节的话,它是一个非常多元的整体,我们很难去概括它。如果需要概括的话,寻找整体的模糊边界在哪?

张利: 西方文化从终极追求上来讲是知识性的,其演化是求真的历程。我们的文化相对来说更注重社会伦理,其演化是求善的历程,希冀在善的方向上越发展越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文化包容性是很大的。我们会尽可能寻找不同观点间的共同部分,强周“即是……也是……”;而西方人为了辩论出唯一的“真”来,会强调各自的不同,强调“不是……就是……”。因而我们中国人在做建筑也好,做城市也好,我们总是寻找共同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