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开业排长龙,但仓储式超市在中国真的过得好吗?

采访人员 | 杨秋月 张钦

昨日,美国仓储式超市Costco在沪开业,超出预期的客流量和火爆场面,成为关注热点。事实上,Costco并不是在中国第一个试水仓储式会员制超市的企业。

20世纪90年代,第一波外资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掘金。1996年8月,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中国首店在深圳开业,同年9月、10月,来自荷兰的万客隆和德国最大零售商麦德龙进驻广州和上海;1997年,美国普尔马斯特在北京开店。这些外资零售商超实行的都是仓储式付费会员制。

仓储式会员制超市在中国的发展并不算顺畅,Costco此番入华是否已经做好足够的准备?

麦德龙收缩在华业务

试水仓储式会员制超市进入中国时,消费者们似乎并没有准备好。

1996年,深圳市的年平均工资为14507元,2003年首次突破了3万元人民币。与之同时,上海年平均工资近3000元的年份为2006年。仓储式超市主打进口、大包装,单次消费高,它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人收入状况的提升。

在这个时间段内,山姆在中国迟迟没能开第二家店。万客隆于2007年转型商超,2005年普尔马斯特因为资金链断裂退出中国,仅有山姆会员店和麦德龙存活下来。其中山姆会员店目标客群是个体消费者,而2015年以前的麦德龙一直被消费者视作是“现代化的批发市场”,主营对公业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