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华人科学家打造磁控线形机器人:可在脑血管中游走( 二 )

医学界认为,如果能在发病后 90 分钟内进行治疗,患者的生存率会得到显著增加。那么,如果能设计出在这个黄金时段内阻止血管阻塞的装置,就有可能避免脑组织的永久性损伤。

目前,医院普遍采用的血管介入治疗需要技术熟练医生进行操作。这是一种微创治疗方式,仅需要在皮肤上开几毫米大小的切口,在腿部或腹股沟主动脉处插入导管和导丝,目的是让导管通过即可,之后医生在X射线造影引导下,通过导管导丝前进或旋转,待导管携带的支架到达病灶部位释放后,再撤回导管导丝。

这个过程有不少问题。其一,人体血管弯曲且分支较多,尤其是脑血管更加细小复杂,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手术操作失误。其二,医生手术时往往穿厚重的防辐射铅衣,这加重了医生的负担,且这种防辐射的方法不能保证医生完全避免辐射。其三,微创手术非常考验医生的操作水平,能熟练操作手术的医生数量远远少于病患所需。在偏远城市或农村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目前已经有多种手术机器人研究旨在克服上述障碍。这些机器人利用磁导航、记忆合金、钢丝绳索、液压来控制导丝速度和方向。然而这些机器人都遇到小型化挑战,如今最先进的线形机器人更多用于心脏和外周血管干预,但无法用到血管更细小、更曲折的神经外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