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7月份失信风险警示报告( 九 )

五是假冒厂名、伪造证明、非法加工。不法分子为掩人耳目,往往需要为假药“正名”,所采取的手法主要为:假冒厂名、厂址、批准文号和注册商标;仿制药盒外包装、字体;非法回收正品药的说明书、药瓶;伪造印章、认证认可证明材料等。这类药品往往从外表看上去与真药高度相似,但仔细检查会发现,有的假药外包装、药板上的印刷字体、药板切割线、说明书字体及大小均与药企同批号留样不一致,有的药瓶和说明书、药盒使用的是非法回收的正品,但药品服用后味道、疗效与真药有显著差距。例如,有媒体报道安徽某老人购买的假阿司匹林,味道“有点甜”,服用后发现症状反复发作,由此举报牵出涉全国21省份的假药案。

六是社交掩护、隐蔽销售、批量贩卖。在这类假药案例中,犯罪分子往往将目标锁定在偏远的郊区或乡村地区,通过本地内部QQ群或微信群做掩护,如有的以“**小区业主维权群”“健身打卡互相监督群”等为幌子,在群里发布假药售卖信息,这类社交群一般都需要内部推荐加入。有的不法分子还会安排“托儿”进行“亲测有效”的宣传,有的假药因非法添加了药物成分,患者使用后真的产生了一定效果,这种情况下的假药往往更具备欺骗性,但患者使用假药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出现问题往往难以维权。此外,因销售渠道相对隐蔽,这类假药常常采取“低价”批量发售的方式,如药店售价为100多元一盒,但微信群兜售时以50元一盒的半价出售,30盒起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