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热播:是“美国梦”的破碎还是全球中产的挽歌?( 四 )

在那几十年的时间里,工人和管理层形成了“社会契约”式的劳资关系:管理层为工人提供稳定增长的工资、养老金、健康保险和带薪假期;工人(其中很多是强大工会的成员)以高生产率为回报,商定了工作规则并减少未经授权的罢工对工作场所的干扰。美国社会学家厄尔·怀松(Earl Wysong)、罗伯特·佩卢奇(Robert Perruci)和大卫·赖特(David Wright)在《新阶级社会》一书中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后经济重塑了美国的阶级结构,从金字塔型转变为了钻石型。80%美国人进入中产群体的事实说明了阶级流动机会大大增加,美国形成了一个中产阶级社会。即使是蓝领工人,也能自豪地称自己为中产的一员。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梦”成为了美国人牢不可破的信仰。美国作家J.D.万斯(J.D. Vance)在非虚构作品《乡下人的悲歌》一书中写道,不同于今日,1950年代的俄亥俄州曾是大型制造企业云集、工作机会多多的黄金地,吸引着他外祖父母从更贫瘠的肯塔基州来此定居,这里为他们提供了体面稳定的生活,令他们在种种困难面前依然坚持对美国梦的信念。万斯写道,“阿嬷和阿公对于勤奋工作和美国梦有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他们也从未幻想过财富和特权在美国并不重要……不过,阿嬷和阿公相信,努力工作更为重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