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研究院郭继舜:面向量产的自动驾驶系统思考( 六 )

量产车型逐渐突破自动驾驶的分级,从L1到L5的分级,看完了不知道有怎样的产品形态,广汽做了这样的形态,我们把L1到L5的系统分别和相关的功能做了对应,这大概是两年前的工作,但是做的过程里面不行,这依然是太笼统了,我们无限细化功能,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和公司讲,我们依然有更加的阶段性功能出现,由于L2主体是司机,L3主体就是车辆和车辆设计者,这就要求我们有ACUD级别的安全性,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有了更多的功能,我们内部提L3的时候,因为只是缺少一个EPS,但即使这样我们必须说,我们在无限小步快跑,未来会细化L3到L4的产品形态,也就是很难笼统定义说这是L几的汽车了,因为被无限细化了。

我们现在做一些相关的功能,我们必须考虑到失效性,就是高速公路全速行驶,但是双手可以离开方向盘,但是眼睛不行。这个就是L2和L3都没有定义,L3是手可以离开,眼可以离开,但是不可以失去注意力,包括遥控泊车和有限距离的代客泊车,功能是在思考里面发现,但是没有办法跳变的,我们必须以新的产品形态满足市场需求。

这个跟何老师讲的非常像,我们在内部开始由于自动驾驶全新的体系,我们在内部和各种各样的部门沟通,我们开始出现了梳理上下游,有公司之间的协作,我们开始上下游上如此复杂的车厂和图谱的梳理,我们发现不光是有一些公司购买了上下游的公司之外,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局面,各个车厂之间开始形成联盟和抱团,宝马和戴姆勒形成一个庞大的研发群体,开发一款合格的能够量产的L3级别的驾驶需要两百亿人民币,这个不是相对薄一点的OEM可以负担的,大家通过齐心合力的方式解决难题,才解决利益分成的问题,市场上OEM之间,T Tier1之间是空前的团结,最终实现人类出行的零伤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