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会】被误解的“诗佛”王维:“无我”是一种没有温度的高雅吗?

科技频道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一诗一会】被误解的“诗佛”王维:“无我”是一种没有温度的高雅吗? 来源:界面新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的这首《鹿柴》对于中国的读者已是耳熟能详,在西方,它亦被视为中国山水诗的典范之一。著名诗人帕斯曾评价这首诗“将中国诗的一些特性推至极端:普遍性,无个性,无时间,无主题”。但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首诗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也就是所谓的“禅意”。相比李白的豪迈和杜甫的沉郁,王维在众多盛唐诗人之中显得格外“清淡”,甚至有些“高冷”,正因如此,王维被世人冠以“诗佛”的称号。在他最广为流传的山水诗中,人们很难看到诗人自身的影子,也难以捕捉到他的情感动向。这些山水诗大多写于王维中年归隐辋川之后,这似乎说明了,是大自然的空灵与幽静将诗人自然而然引入了禅宗之道,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鹿柴》作于开元末年,是王维的组诗《辋川集》之中的一首。在这个集子中,王维以游览辋川山谷时途径的二十处地名为题,为每一处景色赋诗一首,除了鹿柴外,还包括孟城坳、临湖亭、南垞、竹里馆、辛夷坞等。与《鹿柴》相似,这些诗多数不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只是描绘客观的自然世界,但在隐居辋川之前,王维与其他文人一样,是个积极入世、求取功名之人。自年少起,王维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二十岁出头时,王维已经完成了许多人的鸿鹄浩志——中进士、入官场、建功立业。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将诗人的命运推向了悬崖边,在受到一系列清算和排济后,他勉强保住了性命,隐退至辋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