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身边的大国工匠】沙漠绿洲中的“半生缘”( 二 )

回到家乡 扎根沙漠

今年53岁的唐希明是土生土长的中卫人。因为家乡生态环境恶劣,他从小的愿望就是考上大学,离开家乡。

1991年,在西北林学院学了4年林业的唐希明毕业分配又回到中卫。当时的他立志,既然回来了,就要努力向老一辈治沙人学习经验,把家乡的沙漠变成绿洲。

从那时起,唐希明每天早出晚归、扎根沙漠。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他和同事在沙漠中一待就是一天,风沙时时打在脸上。中午吃从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菜,有时刮大风,饭盒里都是沙子。吃完后,他们就地躺在沙土里午休。阳光炙烤着没有任何阴凉的沙漠,这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中卫治沙始于1958年。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如果没有人天天清理,过不了几天,黄沙就会将铁路掩埋。为了保障包兰铁路的畅通无阻,第一代治沙人开始了让沙漠变绿洲的壮举。那时没有路,一捆捆麦草,全靠他们肩扛背运。20世纪90年代通车后,从中卫市区到沙漠中的一条路,唐希明一走就是28年。

潜心钻研 实践创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