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身边的大国工匠】沙漠绿洲中的“半生缘”( 三 )

沙漠干旱少雨,造林速度慢,成活率低,治沙效果不明显。

一次,在沙漠中走累了的唐希明杵着木棍在沙丘上休息,沙子逐渐下陷出一个洞,这给了他极大的启发。经过不断摸索试验研究,他发明了“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干”字型铁棒,最下端呈半圆弧状,将灌木树苗根须部放置其中,茎干贴着垂直于地面的工具主干向沙土深处压下,这样栽种下的树苗根部可深植于沙土下40厘米以上。这一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工具,目前已为国家节省资金6000万余元。这一工具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保证沙漠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比过去提高了25%。

麦草方格是老一辈治沙人发明的治沙方法,虽取得了固沙成果,但经过风吹日晒,两三年后草方格风化,沙丘裸露,失去固沙作用,只得重新扎设。

唐希明在麦草方格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实验观测,在扎好的草方格中播撒耐旱沙蒿、沙米等草种,通过风把种子吹到草方格四周,经过降雨,种子发芽生长形成植物草方格,再在方格中栽种耐旱树苗。3月开始扎设,6月播撒草种,10月栽树,当年只要有降水,第二年植被就能生长起来。植被生长,沙土固定,从而达到永久固沙效果,有效提高了植被覆盖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