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挪威作家罗伊·雅各布森:成长就是遗失天真但不变得愤世嫉俗( 二 )

在挪威作家罗伊·雅各布森的小说《奇迹的孩子》中,主人公芬恩就成长于夹缝之中的六十年代。那时挪威还没有发现石油,芬恩与其他孩子一样,生活在奥斯陆外围的工人阶级地区,与离异的母亲为伴。在报纸上,那些震惊世界的奇闻异事标记着那个时代:柏林墙将德国一分为二,尤里·加加林首度进入太空,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另一方面芬恩也发现,电视机、捷豹汽车以及用于装潢的昂贵墙纸正以新鲜的面貌出现在附近的街区,隐隐牵动着人们对于贫富差异的敏感神经。

在这部小说中,六十年代的变革同时降临在挪威的大社会与小家庭之中,并以同样温和又粗暴的方式在人们的内部与外部产生共振。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不得不在其中摩擦与挣扎,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无法完全了解周遭所发生的一切,甚至无法完全了解彼此。雅各布森笔下的孩子们正是在困惑与躁动之中告别了不谙世事的童年时代,而如何在不丢失灵魂的情况下遗失天真,是这部小说想要讲述的主题。回望过去,雅各布森也不免产生了一种伤感的怀旧,他对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说:“在曾经贫穷的阶段,我们普遍存在着某种‘自然的团结’,现在它去哪了?是不是每个人都只会关心自己了呢?有这个可能。”

推荐阅读